水解酸化池有什么用?水解酸化池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 格林斯達環保
- 擅長:廢氣處理工藝技術,專注環保領域13年
水解酸化,用于改善廢水的可生化性的方法。水解處理方法是一種介于好氧和厭氧處理法之間的方法,和其它工藝組合可以降低處理成本提高處理效率。水解是指有機物進入微生物細胞前、在胞外進行的生物化學反應。下面為大家介紹水解酸化池有什么用?水解酸化池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什么是水解酸化池?
水解是指有機物進入微生物細胞前、在胞外進行的生物化學反應。微生物通過釋放胞外自由酶或連接在細胞外壁上的固定酶來完成生物催化反應。
水解酸化池內分污泥床區和清水層區,待處理污水以及濾池反沖洗時脫落的剩余微生物膜由反應器底部進入池內,并通過帶反射板的布水器與污泥床快速而均勻地混合。
污泥床較厚,類似于過濾層,從而將進水中的顆粒物質與膠體物質迅速截留和吸附。由于污泥床內含有高濃度的兼性微生物,在池內缺氧條件下,被截留下來的有機物質在大量水解—產酸菌作用下,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溶解性物質,將大分子、難于生物降解的物質轉化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質;同時,生物濾池反沖洗時排出的剩余污泥(剩余微生物膜)菌體外多糖粘質層發生水解,使細胞壁打開,污泥液態化,重新回到污水處理系統中被好氧菌代謝,達到剩余污泥減容化的目的。
由于水解酸化的污泥齡較長(一般15~20天)。若采用水解酸化池代替常規的初沉池,除達到截留污水中懸浮物的目的外,還具有部分生化處理和污泥減容穩定的功能。
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水解酸化生物處理工藝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該工藝不具有厭氧消化過程中對環境條件嚴格要求,及降解速度較慢的甲烷發酵階段,將系統控制在缺氧狀態下的水解酸化階段。其原理是通過水解菌、產酸菌釋放的酶促使水中難以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質發生生物催化反應,具體表現為斷鏈和水溶,微生物則利用水溶性底物完成胞內生化反應,同時排出各種有機酸。
水解酸化過程能將廢水中的非溶解態有機物截留并逐步轉變為溶解態有機物,一些難于生物降解大分子物質被轉化為易于降解的小分子物質如有機酸等,從而使廢水的可生化性和降解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利于后續好氧生物處理。
- 水解池的啟動通過調整水力停留時間利用水解、產酸與甲烷菌生長速度的不同。利用水的流動造成甲烷菌在反應器中難于繁殖的條件。省去了氣體回收部分。
- 具有較好的抗有機負荷沖擊能力。
- 水解過程可改變污水中有機物形態及性質有利于后續好氧處理。水解、產酸階段的產物主要為小分子的有機物,可生物降解性一般較好。因此水解池可以改變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從而減少反應時間和處理的能耗。
- 對固體有機物的降解可減少污泥量,其功能于消化池一樣。工藝僅產生很少的難厭氧降解的剩余污泥,故能實現污水、污泥同時處理,不需要經常加熱的中溫消化池。
- 池子不需要密閉,不需要攪拌器,不需要水、氣、固三相分離器,降低了造價和便于維護。
- 由于反應控制在第二階段完成前,出水無厭氧發酵的不良氣味。
水解酸化池的原理
污水進入水解酸化池后,水解池出水氨氮高于進水。根據污水處理廠實際運行情況,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時間為4.4小時,污泥齡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達到42.34%,凱氏氮去除率為40.1%,總氮去除率為37.92%。
同化實現后,同化去除率一般小于10%,沒有硝化反硝化的一般條件,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時間等。因此,必須有另一種形式的氨氮脫除反應,并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厭氧氨氧化現象。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高廢水可生化性:能將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小分子。
污水處理廠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 可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將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小分子;
- 可以去除污水中的COD,將部分有機物降解合成自身細胞。
以上就是《水解酸化池有什么用?水解酸化池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的全部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本文整理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您有廢氣處理需求?聯系我們:免費咨詢熱線400-9655-098(法定工作日8:30~18:00),非工作日時間請您撥打138-1114-8535(同微信)進行咨詢。期待與您的合作!